ICS 65.020.20 CCS B 31 3201 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DB3201/T 1090—2022 代替 DB 3201/T 077-2014 茎尖菜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production of sweetpotato vines as vegetable 2022 - 03 - 15 发布 2022 - 03 - 18 实施 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201/T 1090—2022 前 言 D B 3 2 0 1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代替DB 3201/T 077-2014,与原标准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第4章“适宜品种”,在生产上成熟应用的菜用甘薯品种(见第4章); ——修改了秋栽春卖的越冬保苗、繁苗高效模式(见5.2); ——修改了采摘期用硫基、硝基复合肥和饼肥追肥等措施(见7.3,2014版的6.3); ——删除了 2014 版 7.1“防治要求”和 7.3“物理防治”,修改了虫害防治农药种类,增加了斜 纹夜蛾的防治(见 8.2,2014 版的 7.4 和 7.5); ——增加了机械采收内容(见9.2);; ——删除了整株采收内容(见 2014 版的 8.2); ——删除了整株采越冬保苗内容(见2014版的第10章); ——增加了生产档案记录,完善追溯体系(见第12章)。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南京市农业农村局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丘陵地区南京农业科学研究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曾燕楠、王庆南、赵荷娟、程润东、王勇、纪洪亭、赵韩伟。 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2005年首次发布为DB3201/T077-2005,2014年第一次修订; ——本次为第二次修订。 I D B 3 2 0 1 DB3201/T 1090—2022 茎尖菜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1 本文件确立了茎尖菜用甘薯生产技术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并规定了茎尖菜用甘薯的术语和定义、育 苗、生产管理措施、施肥、主要病虫害防治、茎尖采收、茎尖贮藏及运输、种薯贮藏、生产档案。 本文件适用于茎尖菜用甘薯栽培。 0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2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 通则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 3.1 B 茎尖菜用甘薯 sweetpotato vines as vegetable 以甘薯植株茎尖菜用为目的的甘薯品种。主要特点为茎尖脆嫩、含纤维少、适口性好、生长速度快、 产量稳定,有较强的抗热性、耐渍、耐湿和抗病性。 4 适宜品种 D 福薯18号、宁菜薯3号、宁菜薯2号、薯绿1号、宁菜薯1号、鄂菜薯3号和台农71等。 5 育苗 5.1 植株繁苗 5.1.1 时间 3月~7月。 5.1.2 方式 越冬植株在气温回升或有加热的条件下恢复生长,剪取新发侧枝移栽。 5.2 秋栽春卖模式越冬保苗、繁苗 5.2.1 时间 1 DB3201/T 1090—2022 9月中旬~10月中旬植株栽插。 5.2.2 方式 将健康茎尖苗栽入钢架大棚,三层薄膜越冬,植株在气温回升或有加热的条件下恢复生长,第二年 3月开始剪取新发苗移栽或采摘嫩尖上市。 5.3 薯块育苗 1 5.3.1 时间 种薯于3月~4月排种。 5.3.2 方式 0 同普通甘薯品种育苗方式,利用钢架塑料大棚,加小弓棚及地膜,三层薄膜冷床育苗;在种苗需求 量大时,采用大棚电控温法育苗。苗高20 cm并有6片~7片展开叶时,剪苗栽插。 6 生产管理措施 2 6.1 土壤要求 选择肥力较好、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通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 3 6.2 整地 栽前施足基肥,用拖拉机以旋耕方式碎土整平,去除杂草,起平畦,畦宽100 cm~120 cm,以采摘 过程操作方便为宜。 6.3 种植方式 B 剪苗移栽,平畦栽插。 6.4 种苗要求 茎蔓粗壮,节间较短,叶片肥厚,无气生根,无病虫害,带4片~6片展开叶。 D 6.5 移栽 6.5.1 时间 栽培时间有以下两种:保护地栽培,9月中旬至10月中旬;露天栽培,5月上旬至7月中旬。 6.5.2 密度 栽培密度有以下两种:保护地栽培株行距30 cm×20 cm,露天栽培株行距40 cm×30 cm。 6.5.3 打顶 栽后7 d~10 d,进行打顶(摘心)处理。 6.6 适宜温度 2 DB3201/T 1090—2022 生长适宜温度为18 ℃~35 ℃。35 ℃以上高温时,通过田灌补水或者喷淋降温。温度低于18 ℃时, 盖膜保温。 6.7 水分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根据天气、土壤湿度掌握浇水次数。晴天每天早上或傍晚浇水1次。 6.8 中耕松土 1 土壤板结时可中耕松土,深度3 cm~5 cm。 7 施肥 0 7.1 施肥原则 按NY/T 496规定执行。 7.2 基肥 2 2 起畦前结合旋耕,施腐熟有机肥2000 kg/667m 。不施有机肥时,可改用N:P:K=15:15:15含硫复合 2 肥40 kg/667m 。 7.3 追肥 2 8 主要病虫害防治 3 茎尖每次采收后当天浇水前撒施尿素4 kg/667m ,生长中、后期每采收2次撒施N:P:K=15:15:15含 2 2 2 硫基、硝基复合肥5 kg/667m ~8 kg/667m ,沤熟饼肥5 kg/667m 稀释泼浇。 B 8.1 农业防治 通过拔除杂草,清洁田园,水旱轮作等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 8.2 化学防治 D 常见病虫害防治见附录A。 9 采收 9.1 人工茎尖采摘 9.1.1 采收时间 打顶后每隔8 d左右采收一次。日最高气温达30 ℃以上时,4 d~5 d采收一次,喷洒农药后应在安 全间隔期过后采收。采收时间宜在早晨进行。采摘量较大时可在下半夜灯光照明下进行。 9.1.2 采收方式 分枝长度达到10 cm~12 cm即可采收,采摘时保留侧枝基部2 张叶片。 3 DB3201/T 1090—2022 9.1.3 修整 生长中后期(8月~10月)采摘当天,保留基部20 cm以内的分枝,剪去长蔓。 9.2 机械采收 9.2.1 无序采收 1 用薯苗采收机进行采收,前期采收混有纤维化茎、黄残叶及杂质等应弃用,中后期采收入筐后用人 工检查,打包后保鲜贮藏及上市。 9.2.2 有序采收 0 用较大功率的韭菜采收机进行采收,早期采收混有纤维化茎应弃用,然后每次采收后用人工检查、 捆扎成小把,装筐后保鲜贮藏及上市。 10 茎尖贮藏及运输 10.1.1 室温贮藏 2 10.1 贮藏 摊开存放,高度不超过15 cm,保持底部透气。保持室温26 ℃以下,最长保存期为2 d~3 d。 3 10.1.2 保鲜贮藏 贮藏温度为5 ℃~8 ℃,最长保存期为3 d~5 d。 10.2 装筐运输 B 10.2.1 装筐 捆扎成把的菜用甘薯站立在长1 m~1.2 m的大型菜用塑料周转筐中,散装的茎尖用打孔的大型塑料 袋以10 kg~17.5 kg为单位打包,装入塑料周转筐中待运。 10.2.2 运输 D 装入菜用甘薯的塑料周转筐叠放于保鲜车内,保持贮藏温度5 ℃~8 ℃。 11 种薯贮藏 11.1 贮藏准备 选择保温性好的空余房间、半地下式或地下式贮藏窖,并进行清理、消毒等贮藏前准备,消毒方法 为生石灰块加水反应后取上层清液兑水后喷洒墙壁消毒。 11.2 种薯筛选 剔除破损、病害薯,注意轻装,轻运,轻放,堆放贮藏。 11.3 种薯贮藏期管理 4 DB3201/T 1090—2022 前期应打开贮藏室的门窗、气眼,降温散湿,当温度下降至15 ℃时应关闭门窗,使贮藏窖温度稳 定在13 ℃~15 ℃,相对湿度保持在81 %~90 %为宜;中期(12月~2月)应以保温防寒为主,窖温保 持在12 ℃~13 ℃,不低于9 ℃;后期以稳定窖温,通风换气为主,贮藏窖温度应继续保持13 ℃~15℃ 为宜。 12 生产档案 D B 3 2 0 1 建立和完善菜用甘薯绿色生产质量追溯体系,做好种植过程中农事操作、生产投入品管理等所有记 录,材料整理归档,并保存2年。 5 DB3201/T 1090—2022 A A 附 录 A (资料性) 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求 表A.1 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求 农药名称 剂型 每 667 蛴螬 噻虫胺 10%粉剂 蚜虫 氟啶虫酰胺 10%水分颗粒剂 甲维茚虫威 10%悬浮剂 甲维虫螨腈 12%悬浮剂 2 m 使用量 400 g 30 20 g ml~30 ml 施药方法 时期 拌土、拌肥撒施 栽插前 1 防治对象 喷雾 幼虫初发期 喷雾 幼虫初发期 喷雾 幼虫初发期 斜纹夜蛾 D B 3 2 0 35 ml~45 ml 6
DB3201-T 1090—2022 茎尖菜用甘薯生产技术规程 南京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思安 于 2022-09-29 12:00:32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