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 65.020 B30 保 DB5305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 5305/T 12—2019 替代 DG5305/T 12—2015 昌宁县古茶树保护技术标准 2019 - 10 - 30 发布 保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 - 11-1 实施 发 布 DB5305/T 12—2019 前 言 为了对昌宁县古茶树实行科学规范的管理、养护和复壮,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中对昌宁树保护的要求及县古茶试验方法采用了现行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本标准中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昌宁县农业农村局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昌宁县农业农村、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昌宁县古树茶保护 与开发协会、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有权、王平盛、张德恩、宿迷菊、段学良、李 必长、杨 恺、王洪斌、翁德富、李明红、施玉菡、赵彬娣 本标准替代 DG5305/T12—2015。 I 湘、洪 志、张子宁 、赵 DB5305/T 12—2019 昌宁县古树茶保护技术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昌宁县古茶树对保护的术语定义、管理、复壮、有害生物防治、防腐、修补与加固、 支撑、采摘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昌宁县古茶树保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NY/T 5197 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 NY 5199 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3.1 昌宁古茶树 昌宁古茶树是指分布于昌宁县域内树龄百年以上的茶树。 3.2 树冠投影面 树冠所覆盖的地面面积,即树冠外缘的垂直投影面。 3.3 复壮 对生长衰弱的古茶树通过改善其外在生长条件和自身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以达到恢复树木正常 生长并增强树势的技术措施。 3.4 防腐处理 通过涂抹防腐剂等措施防止古茶树腐烂。 3.5 硬支撑 指从地面到古茶树斜体支撑点用硬质柱体支撑的方法。 3.6 拉纤 指在古茶树主干或大的侧枝上选择一牵引点,在附着体上选择另一牵引点,两点之间用弹性材料牵 引的方法。 3.7 一类保护古茶树 基径>80cm、树高>10m;居群中物种繁多,生态原始。 1 DB5305/T 12—2019 3.8 二类保护古茶树 基径50cm~80cm,树高>5m;生态环境优越,人工干预少。 3.9 原生态古茶园 古茶树生长于高山上,地表植物相对完整,多数茶树基径在 10 cm~35cm,树高 3m~6m。每亩约 10 株,数量稀有。人工干预少,植被覆盖良好,生态环境优越。 3.10 生态古茶园 古茶树生长于高山上,原始地表植物已被除去,多数茶树基径在 10 cm~25cm,树高 2.5~4.5m。 每亩约 20 株。有一定的人工干预,生态环境良好。 4 认定与监测 4.1 认定 昌宁古茶树由昌宁县人民政府指定的机构认定。 4.2 监测 定期监测古茶树长势和营养状况。 4.3 一类保护古茶树必须一树一档,经县人民政府公示批准,统一编号、建档实施数字化监控。除纸 质档案外,还要建立电子档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实行计算机网络动态监测管理。 4.4 根据古茶树等级逐株制定管理方案,县、乡(镇)、村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 4.5 古茶树建档登记见附录 A。 5 防护 5.1 防护标志 在古茶树周围醒目位置设立保护标志。标识牌为:一类保护古茶树红色,二类保护古茶树蓝色。 5.2 标示牌内容 5.2.1 标明古茶树种名、学名、科属、保护等级、树龄、挂牌时间、编号。 5.2.2 对古茶树的历史、文化、科研和旅游价值等进行说明。 5.2.3 禁止攀折、砍枝、移植。 5.3 标志牌规格和材质 120cm×100cm,材质不限。 5.4 悬挂要求 悬挂标示牌需经乡镇及其上级人民政府指定的专业机构批准、备案。置于古茶树根盘范围5米处。 2 DB5305/T 12—2019 5.5 防护范围 5.5.1 划定古茶树保护区域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外延 5m 的范围;树冠偏斜的,还应根据树木生长的实 际情况设置相应的保护区域。对生长环境特殊且无法满足保护范围要求的,须由专家组论证划定保护范 围。 5.5.2 古茶树树冠以外 5m 范围内为古茶树生长环境保护范围,在生长环境保护范围内的新、扩、改建 建设工程,必须满足古茶树根系生长和日照要求,并在施工期间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 5.5.3 在古茶树保护区域内,不得从事挖掘、取土、堆放各种材料(货物)、埋设管线、堆放或焚烧 杂物、倾倒废水和工业废渣、新建改建构筑物等任何有害树木生长的活动,不得设置排放污水的渗沟。 在保护区域内现存的构筑物,危及古茶树正常生长、生存的,经组织专家组论证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 由责任单位限期治理。 5.5.4 生长于平地的古茶树,裸露地表的根系应加以保护,防止践踏。生长于坡地且树根周围出现水 土流失的古茶树,须由专家组论证后采取砌石墙(干砌)护坡、填土护根等措施,护坡高度、长度及走 向据地势而定。生长于河道、水系边的古茶树,应根据周边环境用石墙、木桩等进行护岸加固,保护根 系,防根系被水渍;主干被深埋的古茶树,应进行人工清除堆土,露出根茎部。 5.5.5 6 古茶树保护区域环境保护参照 NY 5199《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执行。 养护 6.1 6.1.1 日常养护 水分管理 保持古茶树保护区域土壤原生态。对一、二类保护的古茶树,在气温过高、日照强烈、空气湿度小、 蒸腾强度大、尘埃严重时,应灌水、用秸秆覆盖或安装自动微喷系统保持土壤水分。 6.1.2 肥培管理 6.1.2.1 营养测定。一类保护古茶树每年进行一次叶片的营养测定,二类保护古茶树、古茶园每二年 进行一次。依据测定结果,制定施肥方案。 6.1.2.2 施肥。 A、方法。以树干为中心,在树冠覆盖边缘垂直的地面开环形施肥沟,施肥沟深 30cm 左右,施后盖土。 B、品种。经无害化处理的牲畜粪便、厩肥和堆肥。 C、数量。每年每株古茶树>50kg。 D、时间。9 月~11 月。 6.1.2.3 种植绿肥培肥土壤。在离古茶树根茎 50cm 外采取点播或撒播的方法种植豆科绿肥,在盛花期 直接翻埋和刈割翻埋,翻埋深度在 20cm 左右。 6.1.3 树体管理 3 DB5305/T 12—2019 6.1.3.1 古茶树应结合通风采光和病虫害防治等进行整形,去除枯枝、断枝、劈裂枝、内膛枝过密枝 和病虫枝等,严禁对正常生长的古茶树的树冠进行重剪。对能体现古茶树自然风貌且无安全隐患的枯枝 应予以保留,但应进行防腐固化和加固处理。 6.1.3.2 整形宜避开伤流期。宜在抽芽前进行。 6.1.3.3 有纪念意义或特殊观赏价值的枯死古茶树,应采取防腐固化、支撑加固等措施予以保留,并 根据造景要求进行合理整形。 6.1.3.4 6.1.4 在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合理伐除或修整影响古茶树采光通风的古茶树保护区域内的草木。 土壤管理 6.1.4.1 松土:古茶树保护区域内的土壤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部分废弃构筑物的,应予以清理。 每年至少进行 1 次松土,松土时采取的措施应避免伤及根系。条件允许的应设置施肥沟,施有机肥和生 物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透气性。 6.1.4.2 换土:生长在土壤条件差的古茶树,应采取换土处理,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换土深度不少于 1m,每次换土面积不大于树冠投影面的三分之一。两次换土的间隔时间不少于一个生长季。施工过程中 及时将暴露出来的根用浸湿的草袋子覆盖,将原来的旧土与沙土、腐叶土、锯末、无害化有机肥和生根 剂混合均匀之后填埋其上。对处于排水不良土壤的古茶树,同时挖深 2m~3m 的排水沟,下层填以大卵 石,中层填以碎石和粗砂,再盖上无纺布,上面掺细砂和园土填平,使排水顺畅。 6.1.4.3 6.2 古茶树下配植的植被要优先选择有益于土壤改良和古茶树生长的地被植物,如豆科作物等。 有害生物防治 ——参照NY 5199《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和NY/T 5197《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执行。 7 复壮 7.1 对长势衰弱的古茶树应进行光、热、水、土壤等状况的调查研究,制定复壮方案,供专家组论证。 古茶树的复壮应由有古茶树保护成功经验的茶叶科技机构进行。 7.2 当光照条件因建设因素产生突然变化,影响古茶树正常的光合作用时,应进行遮光和补光处理。 7.3 当环境变化导致古茶树局部温度过高造成热伤害时,应采取建防护墙,种植防护树(林带)和树 体喷雾等防护措施,并尽量去除热源。 7.4 待复壮古茶树,应进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由于人为或自然因素导致地下水位发生变化的,应及 时进行排水或浇水处理。对根部受到损伤或蒸腾强烈而导致缺水的,应实时进行叶面喷雾补水。对于生 长地的地下水位过高或土壤盐碱化的,可利用埋设盲管的方式降低地下水位或排盐。排水不良的要设渗 水井,雨季可酌情用泵加强排水。 7.5 由于人为或机械因素造成土壤板结或土壤孔隙大量堵塞而导致土壤结构变劣时,可通过松土、换 土、埋条和铺梯形砖等方法结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通透性。 7.5.1 换土及培肥:复壮古茶树换土及培肥参照(6.1.4.2)措施执行。 4 DB5305/T 12—2019 7.5.2 地面打孔:对无法拆除地面硬铺装置或无法进行大面积换土的,可在树冠垂直投影以内根据根 系生长情况酌情打通气孔。通气孔密度每平米一个,深度 50cm~200cm,直径 5cm~12cm。可结合观察 孔设置。 7.6 应根据土壤检测的结果制定土壤改良方案,并经昌宁县茶叶技术部门批准后实施。对于土壤贫瘠、 营养面积过小、发生污染的土壤,应通过松土、换土、施用肥料(复合肥、气肥、生物肥料)等措施进 行改良。 7.6.1 可通过复壮沟与通气管、渗水井等措施,改善地下环境,使其根系在适宜的条件下生长。复壮 沟应与通气管和渗水井相连,以利透气排水。也可以采用营养坑的方式,满足树木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从而达到复壮的目的。 7.6.2 叶面追肥法:每年进行 2 次~5 次,遵守营养均衡原则,根据营养诊断结果确定肥料比例及浓 度,追肥一般在阴天、早晨或傍晚进行。 7.6.3 注杆施肥法。即采用插瓶、吊袋、加压施肥或用微孔注射的方法进行施肥,肥料配方应根据营 养诊断结果制定,可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生长调节剂,也可使用市面上销售的注干施肥液,但均应经试验 后使用。 7.7 应对古茶树保护区域内的烟囱、垃圾焚烧点等污染源要进行清除。对保护区域外的污染源建议整 改。对已
DB5305-T 12-2019 昌宁县古茶树保护技术规程 保山市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10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0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10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本文档由 SC 于 2022-10-22 05:38:08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