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o standard download
ICS 65.020.20 DB51 B 38 四川省地方标准 DB51/T 773—2008 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技术规程 The Producing Technical Procedure on the seeding of Chinese Medicinal Plant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2008-6-6 发布 2008-9-1 实施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51/T773—2008 II 前 言 本资料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后实施。 本标准由四川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处、成都中医药大学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红非、马逾英、蒋桂华、程岩松、吴枝建。 DB51/T773—2008 1 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苓种培育技术、采收与采后处理、苓种性 状。 本标准适用于四川省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 改单或修改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 本。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B 51/336 无公害农产品(或原料)产地环境条件 DB 51/337 无公害农产品农药使用准则 DB 51/338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肥使用准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川芎 伞形科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3.2 苓种 为山区培育的川芎茎秆,剪成中部带节盘的小段, 用于坝区大田栽培的繁殖材料。 3.3 山川芎 苓种采收后地下的根茎部分。 3.4 抚芎 农历冬至~立春前,从坝区采挖的未成熟川芎根茎,用于山上培育苓种。 3.5 土苓子 苓秆靠近地面的第1个~2个茎节部分。 3.6 扦子 苓秆最上面的1个~2个节盘。 3.7 正山系 土苓子以上、扦子以下的中间部分节盘。 3.8 茴香杆 无明显膨大节的徒长茎。 3.9 苓子系数 节盘直径与节盘下5mm处茎杆直径的比值。 4 产地环境条件 应符合DB 51/336 要求。 适宜于盆地边缘山区西缘亚区。年平均气温14℃~15℃,年平均日照时数860h~1250h,年平均降 雨量1000mm~1300mm,年平均无霜期230d~270d,海拔高度1000m~1500m的阳山土地。 DB51/T773—2008 2 5 苓种培育技术 5.1 选地 选择地势较为平坦、土层较厚、土壤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山区向阳熟地。每年轮作。 5.2 栽种与管理 5.2.1 抚芎起挖、选择、处理 栽种前一周,从坝区川芎地里起挖生长健壮的植株,去掉地上部分及根茎上的须根、泥土,选择个 头圆、芽多、根壮、紧实、无病虫危害、直径≥2.5cm的抚芎,装入编织袋或麻袋,置阴凉通风处晾5d~ 6d,运往山上苓种繁育地栽种。 5.2.2 抚芎分类与栽种密度 将抚芎按大、中、小分类,并按下列规格栽种: 直径6.5cm左右的抚芎,行株距35cm×30cm; 直径5.0cm左右的抚芎,行株距27cm×27cm; 直径3.5cm左右的抚芎,行株距21cm×21cm。 5.2.3 整地 在选好的苓种繁育地上,浅挖松土,除尽地上杂草,耙细整平表土。依地势和排水条件开厢,厢宽 1.6m;厢间开沟,沟深15cm~20cm、沟宽20cm~25cm;地块四周开排水沟,沟深15cm~20cm。 5.2.4 栽种 时间1月上中旬。按大、中、小抚芎不同栽种规格打窝,分片栽种,每窝栽种一个抚芎,芽眼朝上。 栽种前窝底施适量草木灰,栽种后覆盖薄土,并施少量腐熟有机肥。 5.2.5 匀苗定苗 3月20日至4月5日,于苗高12cm左右时进行。去除弱小苗及病苗,每窝留8苗~12苗壮苗。 5.2.6 施肥 肥料施用应符合DB51/338的规定。 第一次:结合匀苗定苗进行,每667m2施用油枯50kg~100kg、腐熟有机肥1500kg(按肥:清水=1:3 比例施用)。 第二次:5月封行后,对长势较弱的地块,进行根外追肥1次~2次,每667 m2施氮肥0.47kg(以纯N 计)、磷酸二氢钾200g,兑水150kg。 5.2.7 除草 抚芎栽种后,行间覆盖一层桔杆,以后进行人工除草三次。第一次与匀苗定苗同时进行。第二次于 4月20日左右进行。第三次于5月20日左右进行。 5.2.8 插枝扶秆 于苗高40cm时进行。每窝植株旁插1根直径1cm~2cm、高1m 左右、上部带2个~3个竹枝的竹秆。 5.2.9 水分管理 保持地块四周排水良好,遇干旱天气及时浇水。 5.3 病虫害防治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科学应 用化学防治技术的原则。 5.3.1 农业防治 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发现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烧毁或深埋,并用5%石灰水灌病窝消毒。 5.3.2 物理防治 在苓种地安装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金龟子和地老虎等害虫。 5.3.3 化学防治 原则上以施用生物源农药为主。农药使用应符合DB51/337规定。主要病虫害及推荐防治方法参见附 录A。

.pdf文档 DB51-T 773-2008 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技术规程 四川省

文档预览
中文文档 5 页 50 下载 1000 浏览 0 评论 309 收藏 3.0分
温馨提示:本文档共5页,可预览 3 页,如浏览全部内容或当前文档出现乱码,可开通会员下载原始文档
DB51-T 773-2008 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1 页 DB51-T 773-2008 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2 页 DB51-T 773-2008 中药材种苗川芎苓种生产技术规程 四川省 第 3 页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本文档由 人生无常 于 2024-10-27 11:25:45上传分享
站内资源均来自网友分享或网络收集整理,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联系我们微信(点击查看客服),我们将及时删除相关资源。